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试谈企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险和机遇(2016年第5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6-06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倪红卫 /

 

当今社会,热门话题层出不穷,其中国企改革、央企重组、一带一路等更是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息息相关。本文仅就正确理解企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环境、充分认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积极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提高质量三个方面,做些梳理和阐述。

 

一、正确理解企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正式亮相,时间不长,但很快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201511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11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增长点,实现提质增效、生态良好的发展”。11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1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今年122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管理好比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见效快,但不能根除问题。供给侧管理更像中医,从整体国民经济的机理入手,从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入手,调节市场需求,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从根本上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疲弱、需求不振,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已成常态化,2015年则为6.9%。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曾尝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扩大需求,推出了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此举虽然让过剩产能得到暂时释放,但投资形成的产能却孕育了更为严重的过剩风险。2015年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投资依然萎靡,同时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尽管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大妈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且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需求侧“三驾马车”已成疲态,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我国过去依靠低成本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既是由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决定,也是由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国际市场的机会造就的。现在,全球价值链重新构造,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依靠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过去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强,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

因此,保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四大战役,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其中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成为主要承担者。

 

二、充分认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成为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占比将明显收缩,传统产业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就要对于僵尸企业进行全面清除,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我们应清醒看到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因而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目前国际经济走势不确定性很大,“供给侧改革”对于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包括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等可能产生叠加效应。

因此企业为推动和确保持续经营,顺应“供给侧改革”,实现基业常青必须培育和增强风险意识,正确理解企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环境,开展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安全、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风险管理,提升应对动态的内外部环境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能力,对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企业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企业可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有ISO 31000《风险管理  原则和指南》、ISO/TR31004ISO31000风险管理实施指南》、ISO31010《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等。在战略层面,企业经常使用的工具有SWOT分析(强项、弱项、机遇及威胁)、PESTLE环境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及波特五力行业分析等。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二)进行风险评估;(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尽管“风险”一词有时仅在有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时使用。但实际风险的定是“不确定性的影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威风凛凛”就是正面的。正面的风险可能提供改进机遇。机遇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某种有利于实现预期结果的局面,例如ISO90012015版标准讲到的,采用新实践,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赢得新客户。但利用机遇也可能需要考虑相关风险。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应与其对于产品和服务合格的潜在影响相适应。如改变产品设计,可能有利于击败竞争对手,但也会带来生产方面的难题。

ISO90012015版标准要求企业理解其运行环境,并以确定风险作为策划的基础,企业应考虑面临的环境及各种内外部因素,考虑相关方的要求,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及所采取的措施;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供给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对于机械行业来说,特别是新兴产业,这就是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不仅仅是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供给短板问题。

企业要把握好机遇,必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竞争力,贯彻“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推行中国制造2025,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国资保值增值,提升经营绩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转化率。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经济结构性改革带来结构性机遇。对于机械行业,结构性机遇将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重组并购;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行业的减税让利;“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机会;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

 

三、积极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提高质量

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主要依靠投资、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效率提高上来;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变到主要依靠人的资源上来;从主要依靠劳动,转变到主要依靠人的智慧上来,把中国经济推向质量时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企业要从供给侧?革,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加强优质供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供给侧改革”也必须走质量之路。企业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把质量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实施质量发展规划,加强和改善质量管理,发挥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质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在基础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顺应“供给侧改革”,我们更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要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质量的抓手,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增强质量竞争力。我们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总之,企业要正确理解面临“供给侧改革”的环境、充分认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提高质量积极应对“供给侧改革”,通过系统、周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决策,抓住创新机会,提高企业最擅长、独特且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并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