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新形势下的创新驱动与责任履行(2016年第8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9-05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

 

2015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交汇的机遇和挑战,前瞻性的统筹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谋划了清晰蓝图。一年来,上海加快推动产业经济“求质、求新、求实、求进”,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制造类企业深刻认识产业升级的引领责任,主动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肩负起创新驱动、转型优化的社会责任,以科技促发展,努力塑造引领产业升级的良好企业公民形象。

2016年上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共有223家单位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制造类企业生动诠释了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本文精选其中与《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正在坚定不移推进自主创新、实施科技发展的16家企业的报告进行透视,这些企业包括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

上述企业作为上海制造领域的重要角色力量,依据公开标准悉心编制社会责任报告(CSR),以创新的理念和科技的研发向全社会呈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特色和成效。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生产制造能级

生产制造过程关系到企业生产过程的稳定、能源利用效率及最终的产品质量水平,是企业经营和竞争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盈利并推进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保障。上海制造类企业正在制造智能化方向进行不懈的探索。

上海石化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自动控制、监测、评估,包括在20多套装置中引入先进过程控制(APC)系统、自主开发仪表自控率监控软件等,利用“大数据”方法推进信息化与生产管理的紧密融合,使生产管理更加精细、高效,帮助1号乙二醇装置连续运行时间打破188天记录,创历史最好水平。

上海外高桥造船在2015年推进智能船厂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展智能制造研究与规划,组建智能制造研究所,规范关键大型设备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搭建数字化车间,不断提升数字化制造能力。

上海现代制药通过技术攻关,开发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工艺,如基于科技创新开发齐多夫定、阿奇霉素等原料药生产工艺,实现合成路线缩短、优化、降本增效、绿色环保,为公司原料药板块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上海电气集团提出打造智慧企业,向数字制造、智能化生产、产品体系、制造服务化转型战略,正推进“电力装备(火电、核电)大型汽轮发电机智能工厂”项目建设。旗下上海锅炉厂向信息化转型,建成了集信息化应用、服务、管理于一体,具有运转高速、协调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包括MES、工艺执行化CAPP等车间制造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供应链全程监控系统、产品成本精细控制系统、产品质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推动实现“数字上锅”向“智慧上锅”的质的跃升,有力地支持了公司履行“创造动力之源,推动社会进步”的光荣使命。

上海海立自2007年已开始构建自动化制造模式,推行MES制造、HCM计划、EAM等系统建设。当前,在480台自动化机器人基础上建立了“两化融合”的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确保多型号、大规模的空调压缩机真正实现了批量化、定制化制造。当前,公司正努力与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推动移动应用、物联网、工厂仿真技术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力争两年建成更为完善的智能制造系统。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构建了“十大制造中心”以及高效快?的数字化制造系统,在搅拌摩擦焊、高精度复杂结构件加工、非标测试设备研发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型搅拌摩擦点焊设备,有力保障航天产品质量及可靠性。

“做现代中医药行业好工匠!”,上海黄海制药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围绕主打产品“扶正化瘀”推进中药药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贯穿产品全产业链,实现中药制造工业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均衡性。其中,信息采集和能源管理(SCADA)系统已经实现黄海制药主要生产系统和关键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在线实时监控。

正泰电气制定实施智能制造战略,推进信息化和自动化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数字化。2015年公司智能制造投入达3500余万元。

社会责任的履行不是“空口白话”,企业需要为自身发展量身打造“利剑”。制造过程智能化优化企业生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将有力保障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及责任履行方面信心更足、能力更强。

 

强化核心产品研发,持续满足市场需求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不断升级变化的市场需求吸引上海制造类企业围绕核心产品创新研发,丰富了“上海制造”的品牌内涵。

上海电气集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通过加强“两化融合”引领智能制造,依靠在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电力装备等公司核心领域的高端装备、依托品牌效应,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上海汽轮机厂开发出世界首台1000MW等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发电效率比当今世界最好的同类机组提高0.94%以上,设计发电煤耗比当今世界最好水平低了5/千瓦时。而随后创新突破自我,机组效率再提高0.9%以上,充分展现企业夯实“大国重器”的不懈追求和创新实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低碳、高效、清洁”能源的能源装备产品和优质服务。

上海石化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新产品开发“市场—生产—研发—客户”(MPRC)模式,成功开发出气体渗透饱和法发泡聚丙烯集料、渗透汽化膜专用聚合体、新型高弹性嵌段共聚酯等新产品,其研发的可生物降解绿色聚酯?品是一款新型生物塑料,权威测试94天内降解率达到62.1%,超越生物可降解塑料国家标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也是2015年度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区域,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缺失仍然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奋起直追,坚持“持续创新,为全球客户制造芯梦想”的企业愿景,专注于研发及制造专业应用的200mm晶圆半导体,工艺技术可覆盖1微米至90纳米的各节点,并在2015年开发实现多项新技术布局物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热点领域。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从合作开发到自主创新,已经走出了特色明显的创新发展之路。中心组织开展新型纳米传感器研究、FRD器件设计和IGBT背面工艺研发、新型存储器(半浮栅)技术开发等创新研发,目前已积累了一批涵盖集成电路单项工艺、模块集成、器件制造、电路设计等多个方面、跨越多个技术代的优质专利。

肩负着“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使命的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具有高科技企业、军工企业、航天企业、国有企业四重属性,履行创新发展的社会责任更加艰巨。为建设“航天强国”,研究所“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对地遥感卫星总体技术实验室等11个实验室,构建了“核心技术+创新技术+支撑技术”核心技术体系。2015925日,发射了第一颗以上海浦江命名的卫星“浦江一号”,风云二号、三号气象卫星达到了与国外产品相当的水平,在某些指标方面甚至还优于国外的卫星,实现研发的卫星连续15年成功发射。

围绕产品和需求,自主构建特色技术体系,不断的推进技术创新,上海制造类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创新研发带动上海制造类企业将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融入企业的生命。

 

促进生产制造服务型转变,挖掘产业链价值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特别是在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等服务业功能的建设和提升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及鼓励方向。通过生产制造+生产服务的系统有机融合,增强产业软实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最大发挥产业生态链的综合效益。

作为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轻工日用品生产企业,上海思乐得凭借传统领域的创新设计走向发展的快车道,能指路的野营水壶获iF设计大奖,思乐得单手直饮运动水瓶荣获“中国设计红星奖”。

宝信软件致力于成为“智慧制造的领先者”,在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工业4.0、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全面开拓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湛江钢铁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山东京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宝信智慧能源云平台等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绿色制造”。上海科泰电源则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软实力,努力为智能环保电源设备、新能源汽车运营等业务创新提供整体服务解决方案。

贝尔股份董事长袁欣指出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在重塑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式。该公司将“科技创新,惠及全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并坚持实践。公司提出光传送网(OTN2.0理念,已应用于国内某大型OTT厂商城域数据中心项目。其首创的“新通信应用程序接口(API)”技术,正在帮助“滴滴打车”解决用户信息安全问题。

上海仪电集团聚焦以物联网、云计算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其系统化、智能化产品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公司自主开发i-stack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加强智慧城市的资源、用用、数据和管理的系统整合。INESA智能照明系统、INESA能效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产品已应用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牵头发布了中船集团创新计划的3.88万吨智能示范船i-DOLPHIN船型项目,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智能系统的统筹布局,进行智能感知体系、智能分析体系和智能决策体系的优化,形成一个强大、高效的智能平台,从而将“智能”的理念贯穿于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的第一艘智能船舶,其理念、技术将引领未来智能船舶发展。

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进一步实现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从而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导下引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部分企业正努力将生产制造与信息网络技术服务融合,推动上海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链能级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